第(2/3)页 耿老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:“你知道吗,50 年代的时候,我们的老前辈为了确保每个火漆印的质量,经常要反复试验十几次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温度和压力。有时候为了一个完美的印记,他们会工作到深夜。” 随后,他又从旁边的盒子里拿出一枚,放到了陈阳面前:“这是 1977 年版的,主体改为正六角形,中间有简体'鉴定'二字。” 他指着火漆印详细解释,“陈阳,你看这个六角形的设计,不是随意选择的。” “六角形在几何学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,寓意着我们文物鉴定工作的严谨和可靠。而且这个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前夕,简体字的使用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。” “内容与一代差别不大,但形状更加规整。”他用手轻抚着照片,“这个改变看似微小,实际上反映了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在追求标准化、规范化。” 第二代火漆印章 “文物保护工作也不例外,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。” 耿老停顿了一下,眼神变得更加深远:“1977 年那一年,对我们文物界来说意义重大。那时候刚刚结束十年动乱,文物保护工作重新走上正轨。新版火漆印的推出,象征着我们文物保护事业的重新起航。” 最后,他指着自己面前的火漆印:“我们现在看到的,是 1994 年版的。小陈,你过来看,”他招手示意陈阳靠近,“上面写着 CUStOmS PermiSSiOn(海关许可)加上一个'鉴'字,下面这个 C 英文字母,代表了它的等级,这里面分为三个等级。” “这个设计可是经过了无数次讨论和修改的。”耿老语气中透着自豪,“1994 年正值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期,我们的文物进出境管理也要与国际接轨。” “英文的加入不仅方便了国际交流,也体现了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国际化水准。” 耿老详细解释道,语速放慢了些,确保陈阳能听清每一个细节:“A 类,是国家文物商店外销售出的,A 后面的数字是 16 个文物出境鉴定站编号。这个 A 类最常见,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。” “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一个鉴定站,从京城的 01 号到羊城的 16 号,覆盖了全国主要的文物集散地。” 第三代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