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:初下江南-《天眼尘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晚饭后,躘髯老人把龙信叫到北屋里,郑重其事的对龙信说道:“龙信老侄子,你走后我观察了龙丹半天,这孩子天生异象,只是这几年孩子营养不良,把身子弄坏了,需要后天培养,我打算收龙丹为徒弟,好好培养培养这孩子,你可愿意?”“收龙丹为徒?学医?”龙信惊奇的问道。“不光学医,还要习武,我是有门派的,一直也没收徒弟,今日遇到你们,也是有缘,这孩子说不定能将我门发扬光大”躘髯老人回答说。龙信说:“大爷,我也不懂医,更不懂武道,你看着这孩子行,那就行,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”。躘髯老人说道:“也不用交给我,你再这里有一个月也就把生姜卖完了,这一个我用药水把这孩子养养,就是我们门内所说的洗筋伐髓,一个月后你们该怎么回去就怎么回去,你们明年这个时候再来,我再为他补身子,连来三年,三年后孩子上学了,我去你们那教导孩子,如何?”“行”龙信干脆的回答道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日子,龙信每天去集市卖生姜,逐渐也在梅城镇混熟了,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齐鲁省的汉子是卖生姜的,而且还是躘髯老人的本家,大家也都照顾一些,一个月下来,龙信用生姜换了600斤大米,还卖了60多元现金。一个月算下来在当时也算是有钱有粮的富人了。

    龙丹在躘髯老人的照顾下,身子也逐渐好转,原本羸弱的身子也丰满起来,每天在中药里泡一个时辰,一个月下来,在小龙丹的眼光里也好像露出了一丝灵气。其他时间,闲来无事,老人就给小龙丹看小人书,讲武侠故事,多多少少,小龙丹也认识了几百个字,一般的小人书也能念了下来。

    一个月多了,龙信的生姜终于卖完了,龙信就打算回老家。躘髯老人也不强留,说了些道别的话,又悄悄的送给了龙信50元钱当做小龙丹的营养费。龙信开始说什么也不敢要这50元钱。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巨款。老人只好说是送给龙丹的,龙信无奈,就只好收下了。

    回走的路上,路过沂蒙山区,一个不小心被几家农户发现了龙信有大米的情况,从来没见过大米的山里人非要买一些尝尝。龙信无奈,山里人也没什么钱,就是每家每户有的是地瓜干,龙信只好以三斤地瓜干一斤大米的价格,换了三百斤地瓜干。加上原来的500斤大米,八百斤的粮食装了满满一大车,累的龙信只好三里一歇,五里一停的慢慢的往老家赶去。

    龙信推着独轮车,上面放着五百斤生姜,生姜上面坐着龙丹,爷两个出家乡,过沂蒙山区,经淮河,渡长江,在各地红旗招展,如火如荼的遍地革命的热潮中,风餐露宿,一路上由于龙信小心翼翼的周旋,倒也相安无事。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,来到了镇江边上的一个小镇梅城。

    小镇梅城,四处是古香古色,一眼望去,一座座四合小院错落有致,浓郁的江南气息,也使得龙信精神大振。龙信也是第一次来到江南,眼中满是惊奇。当年百万大军过江南,由于龙信腰部挨了小日本兵的一枪,没能跟随大军南下,由当时的部队首长给开了一封介绍信,就退伍到了地方养伤,一直到现在也没落实政策给予安排,也许是部队的政管部门给遗忘了吧。

    眼望着四处的青砖碧瓦,安静的气息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。在这里好像没有了争斗,没有了北方那种与天地人争斗的场面,世外桃源般的气息倒使得龙信没了主张。龙信万般无奈下只好扯起嗓子吆喝了起来“卖生姜来~~~卖生姜来~~~”,喊了半天,竟然没有人来答理,偶尔过往的行人就像看怪物一样望着龙信,不解的眼神使得龙信更加迷茫起来。

    “怎么回事?难道江南不兴做买卖?”龙信自言自语的寻思,怎么办?龙信没了主意。

    龙信推着独轮车,漫无目的的走着,来到一个看起来很大门楼前,放下独轮车,把龙丹从车上抱了下来,自己拿起旱烟袋一口一口的抽了起来。

    临近天黑的时候了,一车的生姜无人问津,龙信的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眼神。“吱呀”身旁的大门突然开了,“嗨,吓我一跳,你是干什么的?”门里走出一个五短身材的中年人,“我?我是齐鲁省的,来这里做买卖”龙信有些怯懦的答道,“齐鲁省的?那么远怎么跑到这里来做买卖?”中年人不解的问道。“阿福,你和谁说话?”这时门里面又走出一个白发躘髯的老人,“咦?卖什么的?”躘髯老人又问道,“大爷,我是齐鲁省的,来这里卖生姜的”龙信恭敬的答道。“生姜?生姜可是好东西,可是那么远,你还真行,2000多里地啊”躘髯老人道。

    躘髯老人说道:“怎么在我这大门下,不去集市?”“我初来咋到不知道怎么卖,喊了半天也没开张”龙信沮丧的说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