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九十一章 惊喜-《三国:我被黄巾裹挟了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十月飘雪,寒风凛冽,降温的时间又提前了,小冰河期的影响还在加剧。

    刘襄非常想要棉花,不知道太史慈到达印度没有?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带回棉花的种子。

    印度河流域是棉花的发源地,公元前四千到五千年就开始种植棉花,无论是作为保暖的填充物,还是作为纺织原料,都比汉朝种植的苎麻要优秀得多。

    苎麻虽然一年可收三次,却只有皮可以取纤维,用以绩麻、纺织,产量很低,保暖性也不好,百姓更需要棉花。

    由芦絮填充的夹袄,御寒的效果并不好,填充丝絮的绵衣不是底层百姓能够用得起的,填充动物绒毛的夹袄倒是挺暖和,可粗麻布兜不住,掉毛掉得厉害。

    不但用不住,一走一地毛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。

    有钱人当然不用担心如何御寒,他们的选择很多,裘皮、绵衣、毛织品,还有绸缎夹层填充家禽绒毛的袄子。这种「羽绒服」当然是刘襄的「发明」,可解决不了底层百姓的御寒问题,作用不大。

    他想引进棉花可不是为了那些富人。

    如今大汉的畜牧业规模很大,每年初冬之时,都会屠宰上万头肉牛和几十万只羊,自从停止制造革甲,毛皮大量涌入民间,羊皮袄成了百姓最为追捧的御寒佳品。

    就这么说吧,头戴狗皮帽子,身穿羊皮袄子,脚下再蹬着一双皮靴子,你就是十里八乡最俊的后生!

    可大汉三千多万百姓,绝大多数是穿不上皮袄的。

    棉花才是最优解。

    太史子义,就看你的手段了。

    大汉知道禁绝蚕种外流,印度诸国应该也不愿意让棉花的种子出境吧?

    刘襄不是很确定。

    缩着脖子紧了紧白狐皮的领子,这几天赶上了寒流,降温降得厉害。才十月啊,刺骨的寒风顺着领口、袖口死命的往里钻,冻得他直打哆嗦,河套地区冷得太快了。

    顶着风雪视察关城,真的不是一个好主意,可来都来了,不能扭头就走吧?

    不要面子的吗?

    丢不起那人!

    阴山南麓的各个关塞,前几年重新用水泥修筑过,都是依山而立,固若金汤,就是直面风口,小风一吹,甚是「舒爽」。

    「山脉以北的草原,纳入了大汉的控制范围,以后通关的牧民和商人会越来越多,要加强管控。」刘襄吩咐阎柔和朔方太守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