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我国的《墨经》之中也有对于滑轮的论述。 秦汉时期,滑轮已经运用到生产之中,成都那边开采井盐,各地的炼铁高炉、矿井、火窑,都大量的使用了滑轮。 但复式滑轮组,还是属于比较高级的学问的。相当于那种传男不传女,传子不传妇的秘术。 总管太乙宫百工之事的,是从幽州就追随的老人,现为将作监丞,叫做陈永,能力尚可,但绝对不会这种高级技术,刘襄不认为他能设计出这种省力的复式滑轮组。 派他来此,只是看重了他的忠诚。 陈永忠心耿耿的禀报道:「马德衡有大才,但其人或许是墨家子弟。」 墨家的学子,在秦汉时期很不受待见,不只是因为墨家跟儒家有恩怨纠葛。 墨子曾经是儒家学子,但对儒家学说不认同,创立的墨家思想跟儒学的对立性很强。 兼爱、非攻、尚同,出发点很好,但墨子死后,性质就变了。 兼爱兼的是学派内部;非攻可以理解成墨家参战的理由,也可以理解成对天下指手画脚;至于尚同,尚的是巨子的意见,也就是说,后期的墨家,变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一言堂,巨子说什么都对。 有死士,有武装力量,有规则制度,有森严的等级,还有自己的指导思想。这不单纯是一个学派,而是一股政治力量,而且,这股政治力量还喜欢对 诸侯指手画脚。 这样的学派,必然受到打压。 不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才针对墨家,而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不喜欢墨家学子。 其实,墨学在秦代的焚书之后,就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,根本轮不到汉武帝去刻意针对他们。 而墨学的学术传承,并没有在汉朝断代。 西汉学者刘向、刘歆整理出来了很多焚书之后,几乎断绝的典籍,其中就包括了《墨子七十一篇》,所以汉代是有墨家传承的,且一直传承不断。 甚至到了唐代,尚有韩愈这等人物提倡「儒墨互用」,北宋王安石、南宋朱熹也要「辟墨」,以此得见,墨家至少在唐宋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。 陈永的警惕不是没有道理,墨家之人极为擅长搞事情,而现在天下初定,人心还没安稳,多加小心并没有错误。 即便太乙宫的工坊只是偷学了马钧的技术,可这些技术太好用了,明眼人都知道此人早晚会参与进来。陛下重视工匠,重视新技术的开发,这是将作监所有匠人的共识。 可太乙宫里的火炮技术乃是大汉最高等级的机密,不得不慎重。 刘襄略做思考,就想明白了这些关节,不在意的笑了笑:「墨家又怎样?只要愿意为大汉出力,朕就敢用他。」 别说锦衣卫已经摸清了马钧的底细,也在他身边埋了钉子,即便此人是墨家派出来试探自己的棋子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