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说1下历史写作中的考据-《大唐太子李承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书评区有读者问,这本书【考据】是否严谨?
    在这里还是要认真说一下。
    怎么说呢
    我书里面除非特别交代这是因为作者穿越所造成的历史改变……
    【比如李靖应该630年就灭了颉利可汗,我书里面写,因为世家垄断钱粮大军延迟一年多。】
    否则,其他的都是经过严谨考据的。
    因为写这个之前我用了半年时间,看了300多篇的有关唐朝的论文。
    这些论文也是花了很多很多钱下载的,并不是免费的。
    为什么要看论文呢?
    因为,现在研究唐朝历史的文章太多,但是大家可以随便写。
    但是博士论文等,这个能随便写吗?不存在的!
    因此如果我看了博士论文之后还出现了错误?
    这个实在没办法了!我真的没有办法穿回到真实历史中去校对。
    好吧,实际上悲哀地发现,——看了300多篇论文,能真正用上的也就几十篇!
    但不管怎么说,我觉得这是一种态度!这是一种好习惯。
    历史可以调侃,但是历史必须严谨!
    否则的话,直接写架空历史多好?随便你怎么写!
    但是【架空历史】我是不会写的!感觉历史都可以随便改变,这不扯淡吗?
    好吧,说了这么多,我想表达的就是——我还是比较严谨!还是【考据】过的。
    打个比方吧!
    代国公李靖、宿国公程知节、鲁王李元昌。
    这些是贞观5年时候的称呼。我想很多读者只知道汉王李元昌吧?
    这些爵位加人名,可不能乱写的。
    我这本书一开始展开的时间是633年。
    因为那个时候长乐公主和武媚年纪比较大。
    第(1/3)页